
紅塵裏 美夢有多少方向
找癡癡夢幻的心愛 路隨人茫茫……
轉眼農曆七月鬼門開,自從小琥珀念大班後,我們家就沒有什麼靈異故事發生了(不要問,很可怕XD)。倒是7月聽了一場關於女鬼的講座很是有趣。是說,為什麼有可怕的紅衣小女孩卻沒有小男孩呢?若林投姐是林投哥,那她還會含冤而死嗎? 又為何化為厲鬼的女人,一個比一個厲害,手段一個比一個心狠?
東方傳統的鬼,多為女鬼,雖然也有不少男鬼,但知名度都不高,比不上<聊齋>的聶小倩、<六月雪>的竇娥或<牡丹亭> 的杜麗娘蔚為經典。頂多包公案裡的<烏盆記>較有印象,是個被劫財殺害的男子,死後託人找包公申冤,但你記得他叫甚麼名字嗎XD
這個講座是黃嘉韻老師應YWCA之邀,以主題<七月怪談中的性別限制>,來談傳統文化與性別平等。我覺得從女鬼來切入談性平,除了應景,更是一種引人入勝的浪漫反撲。

座無虛席,意外的,聽講的男性也不少。
老師先速速帶過幾個台灣女鬼的故事,讓大家從故事中找尋角色的共同點。
<林投姐>
清末,台南。李昭娘的ㄤ渡海到唐山做生意不幸意外身亡,於是昭娘只得淪為一打三的單親媽媽,靠丈夫遺產度日。周亞斯是丈夫生前好友,常來家裡噓寒問暖,問著問著便問昭娘可否嫁給他,他發誓照顧她和孩子擠系郎,於是昭娘再嫁。誰知周亞斯只是貪圖昭娘的金錢,錢到手後便跑到汕頭做生意,賺了錢就始亂終棄,另娶她人。可憐昭娘等不回丈夫,兩個孩子先後餓死,最後昭娘親手結束么子的生命後自縊於林投樹。
自此林投樹附近的肉粽小販,常收到銀兩一轉眼卻成了冥紙。鄉人為了安寧,募資建廟,尊其為「林投姐」。但此舉無法消除昭娘之怨。一日,從汕頭來的算命先生入廟躲雨,昭娘冤魂現身求助。於是算命先生為其刻一神主,放在傘下讓其隨自己渡過海峽,到汕頭尋夫。昭娘終於出現在周亞斯次子彌月宴,周亞斯大驚,尚未回神,便被昭娘附身,殺了妻子和孩子後自殺。
<陳守娘>
清末,台南。陳守娘喪夫,矢志守節不嫁。縣衙的師爺卻看上守娘,賄賂她婆婆與小姑,想要與守娘共度春宵。婆婆與小姑貪財,便勸守娘賣身。守娘不願,當時沒有113專線便被家暴致死。守娘弟弟來封棺時,眉頭一皺,發現案情並不單純,懷疑為謀殺憤而告官。沒想到縣令竟包庇師爺,惹得鄉民聚眾抗爭。接著婆婆和小姑莫名死於非命……,師爺卻全身而退,逃至唐山。
逃到唐山的師爺不久後跟著暴斃,而台南府城則雞犬不寧、靈異事件不斷。鄉紳皆認定是守娘冤魂作祟,便請出觀音大士調停。透過靈媒斡旋,得知守娘開出條件:一為對其作祟為惡既往不咎,二是獲得封號,入祀官方的節孝祠。觀音大士應允之後,方才平息。
<周成過台灣>
清末,出生福建的周成,苦於家鄉飢荒,遂變賣家產,獨自從唐山過台灣經商。由艋舺入台北城後,卻被大稻埕的繁華迷惑,不久便戀上了酒家女郭阿麵。紙醉金迷,家財散盡後被逐出溫柔鄉,淪落至淡水河尋短,遇到也正要尋短的王根。同為天涯淪落人,兩人一拍即合,結為兄弟,攜手合作茶行生意。不久周成因茶致富,隨即娶了心心念念的郭阿麵,從此但見新人笑,那聞舊人哭。
周家因家財全為周成所攜,生活陷入困頓,元配月裏只好託人來台尋訪,得知周成致富,另娶嬌妻亦不願返鄉。周父一怒而亡,周母自縊,月裏只得帶著孩子與公婆的神主牌渡台尋夫。豈料周成與郭阿麵竟合力下毒,殺害月裏。月裏死後化成厲鬼,附身周成,亂刀殺死郭阿麵,郭阿麵肚破腸流,死狀甚慘。周成自此發瘋,沒有善終。
————————我是分隔線———請回到現實—————————
問題來囉~幾個故事的共同點是甚麼呢?阿不就男人有錢了就作怪啊!好啦,這是我膚淺卻不失真的觀點,老師不是這麼說。
1.時代背景
時間皆發生於清末,地點不是台南就是台北。為時代動盪交替造成移民潮後,較早開墾發展的城市。
2.性別弱勢
傳統女性依附男性,一榮未必俱榮,一損倒是只能吟唱金包銀。以為再遇良人,卻被騙財騙色。冤魂復仇也多半靠其他男性善意的回報,無人祭祀,結局多被收服。
3.禮教壓迫
那到底為何多為女鬼咧?一是古代鬼故事作者都是男人,男性慾望的投射成了女鬼,你看她們總是比大家閨秀、良家婦女來的香豔刺激就知道…… 二就是父權社會對女性的壓迫,造成怨念累積,加上古代法不入家門,活著時不能申冤,難道死了還不能完成”化作厲鬼也不會放過你”的心願嗎?

雖然復仇也老被貼上”情緒化”的標籤,不是危害鄉里就是大開殺戒傷及無辜,不若烏盆記中的男鬼理性,透過司法管道找包大人幫忙。但女鬼復起仇來,既潑且辣,大快人心,連男性都拍手叫好呢!老師說越是尊崇傳統禮教的女性,受害後怨氣越大,就像陳守娘這樣的節烈貞女。不過我看到另一個共通點,就是女人何苦為難女人!郭阿麵本就是小三也罷了,婆婆跟小姑為何要這樣對待陳守娘?難怪自古女人對婆婆和小姑之間難免有解不開的心結。
最後,老師特別提到”冥婚”這個習俗,宜蘭最多,至今仍有聽聞。可能因為早年宜蘭相較缺乏醫療資源,幼兒早夭的多,早夭的女孩家裡就希望促成冥婚。我實在不明白意義何在?!原來一切歸因於「男友分,女有歸」中的「歸」。女人要有夫家才算是有個歸宿,將來也才能被祭祀。有趣的是,冥婚死者為大,得要男性的八字,經過擲筊同意後才成,而且有真實活妻的,都得退居二房。
鬼故事聽完,你有什麼感想與體悟呢?
有沒有發現,故事中女性因為性別弱勢,活著時抑鬱無法抒發,只能靠死後反撲!在婚姻中,也只有鬼妻才能自主,由她來挑順眼的丈夫,活妻還得靠邊站呢。這不是淡淡的哀傷,這是深深的悲哀。
那我們能做什麼改變?
<禮記.禮運>中的 「男友分,女有歸」,本是大同世界中的理想境界,大同世界仍是烏托邦,21世紀已到來,早已不是簡單或者說僵化的二分法可以滿足彼此的關係與期待。從人性或者說人權的角度去探究,為何男人生來就是獨立的”一房”,女人就不能成為”一房”,非得依附男性、附屬在一房之下?從傳統祭祀文化來看,女性必須有歸,死後才有被祭祀的權利,而無論妳學識經歷再高,祭祀時的主祭卻仍只能是所謂的長男、長孫?老師說,請去看看<女主祭>這部紀錄片吧!

其實在我心中一直有個很大的遺憾,就是奶奶過世時,撿骨儀式依葬儀社要求,由長孫我弟弟擔任。當時13歲的我雖然疑惑,為何不是讓我這個先出生的長孫女擔任,但因不理解儀式,便沒有力爭。後來看到照片我超後悔!倒不是多在意儀式,我最不愛繁文縟節了,而是看到弟弟小小的手,拿著夾子夾起奶奶的白骨,我突然強烈意識,到對我而言,那才是真真正正與奶奶的最後一面道別,我竟錯過了!只因我是女生?奶奶從不重男輕女,而且孫子輩跟她最久最親的是我呀!
所以我們要改變什麼?就從祭祀文化的變革做起吧!這個根本在於,女兒即使結婚也還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她只是找到伴侶共組一個新的家庭,並不是從此成為夫家的人(奶奶也不喜歡被叫外婆,她說明明是我女兒的孩子,”外”甚麼?這一叫都見外了)。而婚姻也並非女人唯一的歸宿,她的未來與選擇權掌握在她自己手裡。祭祀是慎終追遠的外在儀式,留在心中的念想則更為真實。
就讓女鬼淒厲的故事留在傳統,21世紀流行的可是迷倒眾生的鬼怪孔劉和吸著高麗參輕巧包也很帥的陰間使者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