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美齡:忘記你自己,為了信念努力,就會發光!

陳美齡:忘記你自己,為了信念努力,就會發光!

(圖片來源:女人迷)

陳美齡,很多人第一次認識她應該都是這支影片吧<家長絕對不能做的10件事>,以及這本書<50個教育法,我把三個兒子送入了史丹福>

上台分享自己的故事,一開口就說今年我已經62歲了,台下一片驚訝,因為無論從她的笑容、肢體、穿著、談吐,都只會感受到她的可愛與溫暖。

香港出生的她排行老四,上有哥哥與兩個姊姊,下有兩個弟弟,排行在中間的孩子本來存在感就低,加上兩個姐姐,一個漂亮又有表演天分,一個是香港大學的高材生,導致天性害羞的她,自我肯定力也低。後來高中時因緣際會跟著學姐去做公益,接觸了缺手缺腳的弱勢孩子,帶給她很大的震撼。「我們有手有腳難道不是應該的嗎?顯然對很多人而言並不是。」於是她開始用自己的能力去帶給那些孩子幸福。她會彈吉他就唱歌給他們聽,有甚麼好吃好玩的就帶去給孩子,接著四處奔波幫孩子們籌措善款,這當然不是容易的工作,但要怎麼找到力量去做?

「忘記你自己。從你做得到的踏出第一步,因為你只想自己,energy是往裡面的,只有想著別人,energy就會往外,才會發光。」

聽到這,我的一顆心也暖暖的,你可以輕易感受到她的熱情與活力。雖然她說她國語不好,演講中不時夾雜英文和粵語,但她很努力的不時請台下的人幫她把一些詞彙翻譯成國語,生怕沒有表達清楚她的信念,這部份反而讓演講變得更親切有趣。

從「自我肯定力」到「發揮影響力」,陳美齡告訴我們先肯定自己喜歡的事是有價值的,然後想著可以怎麼幫助別人,再透過行動,帶給他人力量,也同時帶給自己幸福。

(圖片來源:女人迷)

你要一被子做體制內的乖乖牌嗎? 每年給自己的新挑戰是甚麼?如果突破了,感覺是甚麼?

對陳美齡來說,在當年相對保守的年代,一個女人選擇嫁給外國人已經是挑戰,還是在歷史上有民族仇恨情節的日本人,以她當紅歌手的身分,反對的聲浪與輿論可想而知。

「那怎麼辦?我就愛上這個人了嘛,那他剛好就是日本人,我就嫁了嘛!」

婚後隔年生了第一個兒子,演藝工作依然忙碌。

「我是餵人奶的,不可能工作到一半再回家餵人奶,所以我把小孩帶到工作的地方,一邊工作一邊餵人奶。」她依然用著濃厚的廣東腔。對,她是說人奶,不是母奶。

由於是公眾人物,沒想到在當時在日本竟然引起軒然大波,說她太貪心,結婚生子了還放不下工作,甚至引發一場所謂的「陳美齡爭論」事件。她沒有退縮,但終於有一天在浴室裡崩潰痛哭。她老公於是跟她說「用人生證明妳是對的。」有了老公的支持,她繼續向前,一邊工作一邊餵人奶之外,在1989年小孩三歲時到美國史丹福大學修讀教育博士,同年生下第二個男孩,1994年拿到學位,1996年再生第三個男孩。然後除藝能界活動外,以作家、日本聯合國國際兒童緊急基金協會大使等身份活耀,期間還推動了日本法律立法,關於男女同工同酬等性平議題。到非洲關懷伊索比亞兒童,到泰國關心雛妓問題,一直到2015年,把三個兒子都送入了史丹福,蔚為話題。

「一個害羞、自我肯定力低的人怎麼去做到這些事呢? 只要想到他人,另一個陳美齡就出來了!做妳覺得對的事,別讓人家標籤妳,影響力自然出來。最簡單的,就是微笑,微笑是免費的,光是微笑就有影響力了。」

這才第一個講者啊,內心滿滿的激動與感動。不過她說到孩子的教育部份,還是覺得女人很辛苦,她說人家認為我一邊工作無法把小孩帶好,我就把三個小孩都送進史丹福!從這句話延伸,女人啊,爭取了工作權、同工同酬之外,好像還是得主要負責小孩的教育,似乎唯有母職成功,其她的成就才能真正發光發亮(?) (謎之音:對啦對啦,小孩都我們一個人生的啦)))摔鍵盤XD)

現場有開放問題交流,但我錯過了。所以如果還有機會,我想問:在妳的故事中,妳先生扮演了甚麼樣的角色?畢竟在那個年代,一個男人面對這樣的輿論仍然支持妻子也很了不起,他又是如何看待妳的每一個決定?

最後,由於已經小小超時,她也要趕著飛回日本,匆匆地留下一段話,很繞口。

「我覺得性別,很多時候是中間的,就是男生裡面會有女生的特質,女生裡也有男生的特質,性別不是全然的男與女,要分的話也是男男女、男女、女男、女男男……這樣。」

嗯,我懂。

如同女人迷的精神:尊重多元、撕下標籤、顛覆定義。

我希望妳懂,你也懂。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